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螺栓装配过程有限元分析高效联合仿真研究
李翔, 沈超, 刘钊, 刘才山, 刘燕, 刘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6): 923-93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87
摘要167)   HTML    PDF(pc) (16629KB)(77)    收藏
针对目前有限元仿真手段在螺纹紧固件预紧过程研究中的不足, 借助ANSYS的APDL, 将过盈配合法与直接扭转法相结合, 提出一种能够保证计算精度的高效预紧手段。首先通过模拟收口塑性成型过程, 获得收口加工前后的螺纹副结构有限元模型, 继而实现收口防松螺母的装配过程仿真。利用不同的预紧手段模拟装配过程, 获得螺纹副承载分布、接触应力状态和扭拉关系。通过对比未收口螺母的数值解与理论解, 验证所建模型以及仿真过程的可靠性。通过对比不同预紧手段的计算时间和数值结果, 证明联合预紧手段是可靠而有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张益宾, 黄安, 祖健, 刘超, 史云扬, 郝晋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5): 893-90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122
摘要645)   HTML    PDF(pc) (4549KB)(265)    收藏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森林转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卢龙辉, 许月卿, 黄安, 黄玲, 刘超, 王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 (2): 373-384.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03
摘要1332)   HTML    PDF(pc) (826KB)(274)    收藏
通过分析有关“森林转型”的文献, 归纳总结“森林转型”的概念与内涵、理论发展、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提出“森林转型”未来的研究重点, 为森林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 “森林转型”指森林面积由减少至增多的趋势性逆转, 是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 是土地利用的综合反映, 主要核心问题是趋势逆转的驱动因素与内在机理; 2) “森林转型”具有特殊性、偶发性和并发性, 具有非线性动态、明显转折和多维的特征; 3) “森林转型”具有多种路径(经济发展路径、森林稀缺路径、全球化路径、国家森林政策路径和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化路径), 目前主要通过林地利用的相对地租、土地质量调整和社会生态反馈来解释“森林转型”发生机制; 4) 需要在更加综合的整体分析框架下, 集成多源数据与方法, 按照“概念-过程-机制-效应-应用”的思路研究“森林转型”, 注重系统性的尺度综合与异质性, 扩展案例研究范围, 加深跨学科研究, 并加强政策应用的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王惠, 许月卿, 刘超, 黄安, 卢龙辉, 郑伟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3): 509-51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17
摘要702)   HTML    PDF(pc) (10855KB)(178)    收藏
基于张家口市2000, 2010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 用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评估, 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分析不同区域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对生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5年间,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 耕地大量减少, 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以及草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为主要变化方向。张家口市生境质量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并不断提高, 东北坝缘山区和东南边缘山地生境质量最高, 坝上高原区及桑干河流域河谷盆地次之, 洋河河谷盆地生境质量最低。各地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 林地与生境质量变化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程度最大; 草地与生境质量变化大致正相关, 其回归系数由北向南递减; 耕地和建设用地与生境质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局部地区正相关。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地类不同。坝上高原和坝缘山区的生境质量变化主要受林地和草地变化的影响, 桑干河和洋河流域河谷盆地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则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系统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超, 许月卿, 刘焱序, 孙丕苓, 黄安, 周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1): 181-18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132
摘要1074)   HTML18)    PDF(pc) (642KB)(409)    收藏

基于系统论中要素–结构–功能原理, 对土地利用系统多功能进行系统识别和分类, 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体系; 从经济–社会–生态维度构建多尺度、多层次的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指标数据的获取和空间化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多功能具有多层次性和区域性, 应针对不同的区域背景和研究尺度建立相应的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 并将评价尺度延伸至地块这一微观尺度, 拓展和丰富了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为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FPU的高速卡尔曼滤波器公式推导法硬件设计
刘超, 严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5): 803-80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35
摘要1316)   HTML    PDF(pc) (4018KB)(948)    收藏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传统硬件实现方式, 根据滤波模型和矩阵运算, 将滤波公式进行推导和化简, 然后利用“自底向上”的设计思路, 设计滤波公式需要的底层FPU (float point unit), 从而实现整个卡尔曼滤波系统。以这种方法设计的卡尔曼滤波器, 不仅摆脱了传统实现方式对于平台的依赖性, 增加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应用范围, 并且滤波速度比传统矩阵运算法有明显提升。对于匀加速滤波模型, 给出公式推导法和矩阵运算法的详细数据对比, 采用该方法设计的卡尔曼滤波器, 滤波精度保持原来的水平, 滤波速度提升为传统矩阵运算法的2.1 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内蒙古灌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气候的关系
代爽,王襄平,刘超,武娴,李巧燕,王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49)      PDF(pc) (580KB)(538)    收藏
为了验证几种重要的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假说(水分能量动态假说、生产力假说、寒冷忍耐假说、生态学代谢假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群落中的适用性, 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100 km样线内的灌木群落进行调查, 结合气候数据、植被归一化指数研究不同气候或生产力因子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解释能力。同时研究了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在物种多样性?气候关系方面的差异, 包括不同的生活型(木本、草本)、水分生态型(旱生、中旱生、中生)。结果表明: 1) 水分能量动态假说能较好地解释本研究区灌木群落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植物能获得的有效水分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2) 研究结果与代谢假说的预测相反, 该假说无法解释干旱、半干旱区的群落多样性格局, 结果不支持寒冷忍耐假说在研究区的适用性, 而生产力也只能解释部分功能型的物种丰富度; 3) 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对气候、 生产力梯度的响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物种的生态特性以及种间相互作用对物种丰富度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可能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所必需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五台山古元古代晚期的动力学背景:王家会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制约
王月然,刘树文,李秋根,党青宁,刘超辉,杨斌,古丽冰,赵风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47)      收藏
五台山西段王家会古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岩石具有亚铝钙碱性特征(A/CNK<1.1),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蜘蛛网图上表现Nb、Ta、Sr、P和Ti的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εNd(2.1Ga) 在 -3.82~-2.80 范围,表明王家会古元古代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大约 2.6Ga 五台山大洋岛弧火山岩物质和更老的陆壳物质在 <1.2GPa 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王家会花岗岩属于后碰撞花岗岩,结合区域上古元古代地质特征,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岩构成了与正常造山过程花岗岩浆演化相反的序列。这个花岗岩演化序列说明古元古代晚期可能发生了从伸展到挤压的构造环境的转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